人才发展

我们不跟风,我们就是风

三个月,学生为老师画了102幅画像,老师为学生写了58篇日志。这构成了一份独特的师生情缘,描绘了一段美好的教育情画。

开心的是,我有幸成了这本书的编辑,认识了有情有爱的老师和有才有趣的孩子。于是,借此机会,以“编辑手记”的方式,将其中的故事大体地记录下来。


一、相识

2018年8月25日,我在微博上瞎逛荡,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叫做“笑着做教师”的博主,微博内容多为一些日常教学记录,文字轻盈,似呷一口散发着清香的茉莉,香气袅袅娉婷。当下觉得挺有趣,我就悄悄地点了关注。

后来的几天,我每天都会去翻看她的微博记录,初相识的那份怦然心动有增无减,我萌生了寻求合作的冲动。但考虑到自己刚入职一年,又不敢贸然地邀约。8月29日临下班的时候,我还是耐不住心中的喜欢,给博主发去了私信:

杨老师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教育图书研发部的编辑伊师孟,亦是您微博的忠实粉丝。冒昧打扰,请您见谅。

谢谢您分享您的日常。作为晚辈,我受益颇多;作为半个同行(都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我感慨颇深。

仍记得第一次读到您的微博时的心动。那个深夜,我一口翻完您的所有博文时,天已蒙蒙亮,但我却不忍睡去。我的内心被一股暖流充盈,我想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最后作罢,选择默默关注,深深感激,切切祝福。

刚刚读到您今天的微博,我又一次被打动。不管不顾了,想要真诚地深切地谢谢您、祝福您。并偷偷地埋下一个小小心愿,要是能合作就好了呢。想要让更多的人认识您,想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教育的可能,想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将可能从现实中解放出来,把美好的想象变为现实。

秋凉念安,平安喜乐。

这是一次唐突的留言,又有点类似于一腔孤勇地将“暗恋”变成了“单恋”,小心谨慎却又不敢怀有太高的期望。

开心的是,杨老师很快回复了我,说:“谢谢你。我最近很忙。回头找个时间好好聊一聊。”这看似客套的回复,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也是不小的鼓励了。毕竟,这是我第一次以编辑身份主动地向潜在的作者邀约。

我仍默默地关注微博,并想着如何找一个切入点或者一条线将这些珍珠般的记录串起来。我开始等一个可以合作的契机。


二、相约

契机来的比我以为的早,要感谢老天的眷顾。

2018年10月25日,杨老师在微博上传了一张学生(张榕麟)为她画的像,她看着画像为它写了一段文字。这本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学生为老师画图或者做卡片算不得是一件稀罕事。但当学生连着为老师画了一个月,老师以画为主题连着进行了一个月的记录的时候,这件事就变得好玩了起来。

2018年11月14日,另一个学生(张梓妍)也加入了进来,她开始将杨老师以“猫人儿”的形象记录课堂上发生的故事。且从杨老师的记录中可以看出,班上其他的孩子们对这件事都充满了期待。他们对画者每天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也期待自己可以出现在画作中,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

2018年11月20日,杨老师想将这些图画做成画册,在微博上征集名字。初出茅庐的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争取合作,将其成书。于是,我再次鼓起勇气给杨老师发微博私信。

杨老师好。杨老师,我是此前冒昧打扰过您的北师大出版社的编辑伊师孟。我在微博上看到榕麟为您画的画,很动容。想着,要是合适的话,可以您写文,用榕麟的画为素材,成本书呢。PS.天气转寒,注意保暖呢。

我仍然顺利地收到了杨老师的回复,就此交换了手机号和微信号,并相约找机会于郑州相见。


三、相见

我本和杨老师约定在十一二月相约郑州的,但奈何彼时的我因接了另一个出版项目而一直未腾出空档。

2019年元旦假期结束,我立马奔赴郑州,深入杨老师的学校、班级、家庭甚至是讲座现场,对在微博上看到的内容进行确认。两天一夜的交流,让我确信杨老师是在真实且真诚地记录学校生活。我毫不犹豫地像她抛出了“橄榄枝”,并约定她写多久,我就和她合作多久。

当然,我敢做出这个承诺也是要很谢谢领导和前辈老师对我的鼓励和信赖的,是他们告诉我可以试试看。这对于新入职的编辑而言,很重要。

与杨老师的相见让我觉得多年前的小小心愿好像快要实现。念本科时,我很喜欢《一个人的好天气》,羡慕拥有吟子的知寿。现在,我不是知寿,杨老师也不是吟子,但我也收获了一份可以放在心尖上的忘年交。我曾努力让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但却因遇见杨老师而情不自禁地想破了例。


四、出版

自2019年春,我收到杨老师的书籍定稿;至2019年秋,书籍的正式出版。这中间有几件好玩的事情,或许我也可以拿出来分享。

第一件事是关于文稿内容。这是我第一本完全独立策划且自己做责编的书稿,我倍加珍视。编辑加工的时候,我几乎是熬了个通宵而一口气完成的。那天,我在日记里说:

我享受文字里的世界。虽然书稿是处于编加阶段,但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读到这些文字。按照常理来说,我应该不会有新鲜感。但实际上,我还是常常为之欣喜和动容。故事里的人,我是见过的;故事里的事,我甚至是亲历过的。也能也因为如此,我现在再看,又有了一些新的感触。比如,前天,在公交车上和杨老师沟通时,我说,或许可以关注孩子的变化,做一个追踪式的记录,这可能比一般的行动研究更有意义。又比如,昨天早上,杨老师在电话里和我说,她要尽量保证故事的真实性,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绝不粉饰和添加。这些沟通的内容其实都是在原先的记录中就被感知过而未引起我的兴奋点的。也就说,有意无意中,我们的想法重合了;亦或者,有意无意中,我们就已经在落实我们想要努力的方向了。

因了这份独特的经历,我对目前的工作终于有了一些盼头,或者说终于找到了一点微光。

第二件事是关于书名。我与杨老师本就是因网络结缘,在决定达成出版合作之前,这本书的内容就已经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所以,后来我们做的很多关于本书的决定,也都征求且尊重网友的意见,包括书名。

当杨老师通过微博请大家赐名的时候,得到了很多反馈:

《老杨有画说》《相伴时光美如画,我做你的画中人》《为你,千千万万幅》《执着徒儿画萌师》《师生情画》《老师给我做模特》《“杨”相百出》《一笔一画一故事,一日一妆一芳华》《吾师吾话,如诗如画》......

最后,杨老师根据大家的反馈理出来一个对偶句:豆蔻学生画中话,半百老师成萌娃。

在正式申报选题之前,我们一直是以这个对偶句来命名这个系列的。但具体的书名,我们还在打磨。后来考虑到书稿内容主要是用102幅画像写一本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呈现和诠释,就想用《我有幸做了老师,学生却希望我做永远的孩子》做书名。这一方面能表达师生关系,一方面能体现出作者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但因这样子的表述过长,担心做书名不合适,才最终决定用《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因为我们打算做一个三年的记录以完整呈现三年的初中生活,所以在书名后又有了1.2.3这样的序列。

第三件事是关于封面。封面上的书名是手写体,这也是我们在网上征集而来的。一开始,我们只是抱着“全员参与”的心态看看可否有一些好玩的事情发生,等我们真的向大家发出邀请的时候,一天不到的时间里就收到了百来福字。最后,我们将这个选择权交由美编姐姐,由她来挑选。最终美编选的是杨老师的一位朋友的字,也就是现在封面上的字。

这看似闹着玩的活动,却为这本书做了很好的预热,也算是惊喜了。


五、宣传

2019年秋,《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1》终于顺利面世。

仍然是奔着好玩的心理,在图书宣传方面,我又和杨老师做了很多有趣的尝试。

首先,我们发起了“最美书影”的活动。简言之,就是将书置于操场、共享单车、花圃等各种美好的场景中,做一个系列的书影。收到的照片,也确实是让我们十分惊喜的。

其次,在“最美书影”的启发和鼓励下,在热心读者的建议下,又发起了“最美书模”的活动,就是诚挚地邀请本书的读者给我们反馈读书时的照片。最终,我们收到了近百幅书模照片,有亲子共读的温馨,有师生共读的美好,有在图书馆看书时的静谧,有在书房阅读时的自在,也有在小径阅读时的喜悦,还有在操场阅读时的开阔。读者的脑洞,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我们的书籍,被书模们带到他们认为最美的地方。2020年2月,疫情最重的时候,那段难熬的日子,还有一个南宁的校长给杨老师传来书模照片。她的美好给予我们的,又岂止战胜困难的勇气!上至古稀老人,下至三岁孩童,他们的传播,给我们带来书籍以外的胜景与幸福。原来,做书如此快乐!

这么有趣的事不能停下来。接着,我们进一步挖掘与探索,又用这些照片做成小视频在抖音、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也收到了不赖的反响。

这期间,我们还举办过“大家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即将本书的各个年龄段的读者的阅读视频进行剪辑以大家的支持。目前,这个视频仍在杨老师的微博上被置顶着。


六、回溯

等我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1》的“前世今生”的此刻,除了感激杨老师和出版社前辈的信赖外,我大概会很感激两年前的我身上所拥有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吧。现在虽然看似多了一些经验,但伴随着老道的做法,我似乎也很难找到根据18篇文章就约稿一个系列的勇气了。

“我们不跟风,我们就是风。”这是2019年的1月19日的傍晚,我和杨老师在微信上就“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图书”进行交流时达成的共识。这十个普普通通的字,从那一个瞬间开始,就悄悄地溜进了我心里,成了我做这套书的信念。遂以此为题,记录我初入职场时的这段神奇而又美好的相知相遇。